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学生体测数据止跌回升 体育教育仍任重道远
2014-08-22 16:40:00

  8月的南京,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15到18岁的青年运动员们正在享受属于他们的盛会。

  千里之外,内蒙古锡林浩特市,一位将在9月份上初中三年级的女孩子裴梦在大草原上纵情驰骋,热爱骑马的她一有时间就去牧区骑马,享受着属于她的假期生活。

  裴梦和来南京参加青奥会的运动员们不仅年龄相仿,他们还分享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对体育的热爱。

  今年8月初,教育部发布了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监测数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在持续20多年下滑后,大部分指标“止跌回升”。这一结论根据1985年至2010年每五年进行一次的学生体质调研数据,以及2012年和2013年的抽测数据得出。

  尽管如此,情况仍然不容乐观。因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积极的变化是在很低水平上的状态性好转,超重和肥胖问题在农村学生中增长加快、视力不良率比例仍在高位攀升且出现低龄化趋势。此外,大学生体质健康下滑趋势依然没有得到遏制,甚至在很多指标上,大学生不如中学生。清华大学操场上那句“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标语似乎要求太高了。

  体育教育到底对于青少年学生意味着什么?在部分小学,这可能是能疯跑疯玩的课程,大汗淋漓、充满热情;在一些中学,这可能是男生的足球、篮球课,却也是部分女生的散步聊天课;而在大学,这可能是有些学生挥洒汗水、强健体魄的舞台,也可能是有些学生根本不想问津的角落。

  近年来,随着校园体育不断得到重视,不少地方的校园体育已经有机制地被重视起来,每天的运动时间基本得到保障;但仍有一些地区,囿于体育场地和器材的缺乏,以及巨大的升学压力,常常出现体育课被文化课挤占的情况。

  体育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一段演讲中,阐述了体育对于人的发展、社会进步的作用,他也对中国体育教育提出了尖锐却中肯的意见:“在很多国家,体育在教育体系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没有受到重视,体育的作用被很多教师和家长所低估,这其中就包括中国,甚至可以说,这种状况在中国更为严重。”

  在中国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仍旧令人担忧的时候,一些发达国家的体育教育已经在“人格教育”上走得很远。近日在社交网络上被疯转的一篇文章《伊顿公学:体育的本质是人格教育》可以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体育教育的本质所在。

  “伊顿公学设有8门必修体育课和27门选修体育课。赛艇、曲棍球、伊顿野地足球、田径、板球、网球、足球、英式橄榄球等课程散布于春季课程、夏季课程和秋季课程之中。伊顿公学每周体育课时达23小时,基本每天有半天都在运动,几乎与文化课时(31小时)平分秋色。”

  在英国伊顿公学,体育运动不仅练就了学生的强健体魄,也培养了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集体合作意识,磨砺出学生坚忍顽强的意志品质。可喜的是,中国体育教育目前也正在“积跬步”的道路上缓慢转型。

  崭新的塑胶跑道、上下翻飞的毽子、滚动的足球、奔跑的孩子……在记者走访过的校园里,这一场景并不陌生。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亿立东方学校副校长吕海文从事一线教育近20年,他用亲身经历告诉记者,体育课正在由曾经的“无人重视、被占课”的局面变成“内容丰富多样、老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情况。

  “我们学校每个月都会举行不同项目的中小型体育比赛活动。体育活动对学生培养团队意识、顽强的品质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吕海文说。

  在体育教育方面,贵州石门坎宛如空谷幽兰,给人不少启示。早在19世纪初,在一位传教士的帮助下,当地简陋的学校就有了操场、泳池和礼堂。从1911年开始石门坎都要举办运动会,1932年第21届石门坎运动会,有来自云、贵、川、湘100多支运动队参加。当时的环境和条件尚可如此,如今的校园体育发展应可有更大作为。

  将资金、器材、人才投入到偏远地区的中小学体育教育是大势所趋,但体育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影响还尚未被充分认识。“积跬步才能至千里“,因此,中国的体育教育之路依旧漫长。(完)

  新华社南京8月22日体育专电 题:从学生体测数据“止跌回升”到体育回归人格教育

  新华社记者王春燕、朱翃、凌军辉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光明日报 2020-11-18 09:36
中国青年报 2020-11-06 10:20
光明网 2017-02-10 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