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首届中国高校PPE专业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
2020-11-11 09:19:00
中国人民大学

  11月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PPE专业委员会主办的首届中国高校PPE专业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内蒙古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十余所国内高校PPE专业的专家与师生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英国牛津大学、伦敦国王学院等国外高校学者以视频方式参会。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新时代-新文科-新融合:新形势下PPE教学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致欢迎辞,牛津大学PPE委员会主任Anita Avramides、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处长龙永红、中国人民大学PPE专业创始人姚新中作主旨发言。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PPE专业委员会主任臧峰宇主持。

  郑水泉在致辞中表示,推动学科融合发展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是深化“双一流”建设的必由之路,PPE专业高度契合本科人才培养新规律,有效突出基础学科引领新作用,是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特色精心打造的培养项目。他希望首届PPE论坛能够推动中国高校PPE专业之间的经验交流与合作,期待中国高校PPE专业真正集古典与创新为一体,实现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全球视野、充满中国自信的领导型人才和跨学科人才,为“三全育人”工作和“双一流”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Anita Avramides通过视频对论坛召开表示祝贺,她回溯了牛津大学PPE专业的传统,强调以哲学融合政治学和经济学学科,围绕“Modern Great”展开教学和培养。她详细介绍了牛津大学PPE委员会的工作机制、课程结构、考试机制与牛津PPE项目的发展,充分肯定了以人大PPE专业为代表的中国高校PPE专业建设取得的成就,希望与中国高校PPE专业进一步加强合作。

  龙永红作主旨发言,他表示,中国人民大学PPE专业是一个真正实现跨学科融合的实验班,通过学科交叉互融,PPE专业的发展对于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这三个学科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PPE专业具有良好的学科层次感与知识结构体系,为学科深度融合与宽口径跨学科培养起了示范性作用,能够培养真正的杰出人才。他表示今后会一如既往加强对PPE专业建设的支持,中国高校PPE专业应该在借鉴经验的基础上,对课程体系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为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与科研能力提供更大支持。

  姚新中在主旨发言中回顾了人大PPE专业创办的过程,对学校教学处和相关院系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对人大PPE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他认为,PPE项目需要以哲学为基础和主导,寻找不同学科的交叉点,并把交叉学科发展为跨学科,同时也需要维持三个学科的均衡,实现1+1+1>3的效果。PPE专业重要的不仅是知识的融贯,更需要综合能力与开阔学科视野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需要进一步得到发挥。高校之间应该加强合作,共同探索中国特色PPE人才培养之路。

  会议第一阶段主题发言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刘劲杨主持。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院长李猛分享了元培学院PPE专业在学位授予、课程设计、专业培养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介绍了在尊重学生意见、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加强本科教育方面的经验。他认为PPE跨学科培养面临两个挑战:跨院协调培养的问题、过高的学分设定和优质课程过于密集而产生的课业压力问题,此外,PPE学科培养还面临与中国高校学科教育日趋专业化的矛盾。因此,中国的PPE项目与牛津有许多不同,我们需要在借鉴牛津经验的基础上探索中国模式,不断完善课程设计,思考如何使课程结构搭配更加合理。

  清华大学新雅书院院长甘阳介绍了清华大学PPE项目,清华PPE以理工科的跨学科建设经验为基础,强调通识教育,注重通过联系社会现实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依托各领域顶尖专家引领,鼓励学生拓展视野和能力,强调对学生的综合意识和多元意识的培养。他提出目前PPE教育中存在三个问题,一个是PPE学生专业化问题,过于专业化的本科教育减弱了跨学科培养的实际效果;二是交叉学科培养方案设计过程中学分整体偏重;三是大学中弥漫的焦虑氛围。PPE作为一个交叉学科,应给予学生更多的综合训练和跨学科训练,高校在教学改革中应给予它更多自由度。

  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哲学项目负责人Nick Bunnin通过视频发言。他对中国PPE专业建设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建议中国高校PPE专业建设适应中国的知识传统,联系社会现实与历史案例,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独特的视角。中国高校PPE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当深入、丰富,要为不同学科的发展做好准备,同时也应采纳中国传统的整体性思维方式,通过问题导向的设计,实现一种理想的教学方式,着眼于未来培养跨学科人才。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教授Oliver Davies在视频发言中表示,PPE专业在英国与中国的不同情况反映了不同的民族特色,但不论是在英国还是中国,PPE专业包含的这三个学科对于社会生活来说都至关重要。他深入分析了英国传统的PPE项目带有的地方性特色,并期待中国的PPE项目扎根于中国的深厚历史与特定国情,由此获得一种重塑与新生,实现“PPE的现代化”。通过政治学、经济学和哲学三个学科领域之间真正的对话,为一些全球性问题提供中国方案。

  武汉大学弘毅学堂院长石兢指出,武汉大学PPE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充分借鉴了国内高校已有的PPE项目和国际经验。尽管在学院设置与教师安排上面临许多困难,但是经过一年半的教学实践,在学生培养方面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学生的凝聚力、学术潜质与综合素质都很高。在学生培养目标的设置上,既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也要考虑社会对这个学科的认可度。未来PPE学科的走向、交叉学科如何平衡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未来武汉大学PPE专业建设将在师资分配、学生管理与培养规模等方面做出更多规划和探索。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谢富胜指出,中国的PPE版本应从1.0升级到2.0,也就是从“PPE在中国”转变为“中国PPE”。对教育目的的认识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讨论的先决条件,内在性的教育目的和工具性的教育目的应该相互补充。PPE项目需要结合中国的实际需求,在课程设置方面体现中国特色的哲学体系、经济学体系和政治学体系。“中国PPE”要创新中国理论,指导中国实践,阐释中国现象,形成中国方案。

  首届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PPE熵一奖学金”颁奖仪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张霄主持。姚新中、臧峰宇、熵一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裁王俊、谢富胜、刘劲杨为首届获奖的PPE学生林修能、王幼明、池雨涵、董乐斌、李嘉龙颁奖。

  会议第二阶段主题发言环节由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副院长赵晓力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主任刘梁剑主持。

  刘劲杨就PPE学科融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PPE学科壁垒的打破不仅是学术的,也是体制上的,希望学生能够在认识世界时融入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包括伦理学观念、批判性思维、现代性政治制度的反思与资源的分配等思路。目前中国PPE项目的问题在于缺少通识基础,未来PPE将设计多样化灵活化的培养方案,拓展上升渠道,借鉴已有兄弟院校经验,引入文理交叉机制,走向更大范围的学科交叉,并基于中国文化意识和中国需要,建设中国PPE。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罗松涛分享了北师大PPE专业的培养经验。在借鉴人大PPE等高校PPE专业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北师大PPE专业的总体培养思路是“博约合一”,将跨学科的经典文本在研读的角度融为一体,同时把课程讨论、读书报告等纳入学生的考核体系,在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他强调未来北师大的PPE教学机制能够融通创新,更加注重哲学、政治学与经济学的有机融合。

  南开大学政治学系主任郭道久以南开大学PPE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为例,分享了PPE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他从学科交叉融合角度分析了南开PPE项目的实践探索及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包括三个学科如何深度融合、学生的课业压力分解、学习广度和深度的平衡等。他希望各高校共同探讨促进PPE学科间融合的措施,鼓励通过发挥PPE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来解决学习深度与广度的平衡问题。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淑琴指出,PPE在山东大学是以新文科PPE基地班的形式进行创新的,山东大学PPE的目标是培养具备深厚人文基础和宽广国际视野,严谨的哲学思维,扎实的政治学基础,强烈的现实与公共关怀的复合型高端人才,具体是想建立一个科学的人文社科交叉培养体系,培养造就一支硬核的师资队伍,平衡知识和能力,建成系统的创新实践与复合型的教育平台,落实新文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在育人机制方面,希望引领人文社会科学交叉培养,引领人格培育,引领知识培养。

  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PPE系主任潘兆云介绍,内蒙古大学“双重任务”的办学方针也是内蒙古大学建设PPE专业的指导思想。他从“课程拼盘与专业融通”“基础厚实与方向选择”“个性学习与一般出路”三方面提出了内蒙古大学PPE办学中的思考与困惑。内蒙古大学希望通过办好PPE专业,为未来进一步打破专业壁垒,建设新的交叉复合型专业积累经验。

  南京审计大学公共管理学院PPE专业主任汪建昌结合南京审计大学的特点,分析了PPE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挑战。他认为,南京审计大学行业特色明显,但值得进一步思考与探讨的是如何将PPE专业与审计学专业结合起来进行充分结合;审计学在审计大学中具有优势,与PPE专业进一步融合,可以吸引更优质的生源。

  会议第三阶段教师代表发言环节由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副院长樊志辉和武汉大学弘毅学堂副院长苏德超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PPE项目主任原理分享了自己作为PPE项目主任的心得。她表示,自己的角色是将PPE专业委员会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理念落地的执行者,使三个学院的沟通更加顺畅,促进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顺利进行。她指出,PPE项目需要建立好的反馈机制,通过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想法来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欧树军表示,PPE专业的学生会有跨学科融合和较大的学业压力。随着课业压力的加重,学生之间存在能力的分层,需要给予充分关注。他建议通过研习经典著作来激发学生们对学科的兴趣,他对PPE的未来构想不是专业核心课的叠加,而是教师基于自身的专长带领学生开阔跨学科视野。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外国哲学研究所讲师董乐认为,PPE专业给学生更多接触和了解不同学科与思维方式的机会,他用实际的例子说明学生跨界发展的可能性。PPE并不一定局限于这三个学科本身的学习,而是要使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目标。PPE的灵活性给了学生在学习中更多的试错机会,通过不断的尝试来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质。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政治哲学教研室主任田洁分享了作为2015级PPE班主任的体会。她表示,PPE学生大多都很优秀,在四年的大学学习和毕业去处上都有不俗的表现。但在光鲜亮丽的表面下也有很多的挣扎,院系领导和老师们在关心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减轻学业压力,爱护同学们的心理健康。

  会议第三阶段学生代表发言环节由原理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系副主任臧政主持。

  来自与会高校的10位学生代表分享了自己在PPE专业学习生活的经验和感受,以及他们对PPE教学的进一步期待。作为PPE教学对象与PPE专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PPE学生代表的发言引发了同学们的共鸣,也引起与会专家有关未来PPE人才培养的深入思考。

  论坛闭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党委书记徐飞主持,臧峰宇作总结发言。

  臧峰宇对与会学者的发言表示感谢,认为本届论坛是促进中国高校PPE专业形成教学共同体的一个起点。在加强新文科建设的今天,PPE专业建设是汇合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优势学科资源和教学资源,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探索。目前,应当进一步明确定位,建设具有国际视野、满足时代需要的中国高校PPE。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内在对话,整合三个学科的思想资源,实现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一种学科发展的综合框架。在此基础上,遵循新文科建设规律和PPE专业教学规律,借鉴海外高校PPE建设经验,进一步加强中国高校PPE专业交流与合作,拓宽PPE学生的深造路径,培养学生具备哲学思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宏观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走势的能力和深刻洞察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人民大学 2020-12-29 14:17
中国人民大学 2020-12-25 08:44
中国人民大学 2020-12-24 09:03
中国人民大学 2020-12-11 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