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第二届中国高校基金会发展论坛在沪举行
2020-11-11 09:54:00
清华大学

  11月6日,由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以下简称“清华基金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简称“上海交大基金会”)联合主办的“后疫情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公益慈善——第二届中国高校基金会发展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举行。作为高校慈善领域的年度盛会,本次论坛不仅汇聚了近百所高校的近200名业内同行,更邀请了众多公益慈善行业基金会及专家学者,凝聚高校基金会同仁,分享高校基金会抗击疫情的作为,交流多元化筹资模式创新,研讨高校基金会新时期的使命与担当。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上海交大基金会理事长杨振斌,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赵路,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梅哲,清华大学副校长、清华基金会理事长杨斌,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交大基金会常务理事张安胜等出席本次论坛。20余位高校基金会代表以及慈善行业基金会代表围绕“高校基金会抗疫实践与思考”“新形势下高校基金会筹资战略”以及“高校基金会的社会经济角色发展”等议题展开圆桌论坛讨论。论坛由清华基金会秘书长袁桅、上海交大基金会秘书长程骄杰主持。

  杨振斌首先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交大基金会,向出席论坛的各位领导和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此次论坛将关注点放到了“后疫情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公益慈善的发展之路,是立足当下、影响长远的探索和思考。中国高校基金会的发展已不再只关乎一校未来的成长,更是连接社会和高校的纽带、科技转化的平台、人才培养的引擎,以及文化传承的桥梁。杨振斌说,做好基金会的工作,不仅需要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更离不开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和广大校友的持续支持。他结合校友感恩母校,捐赠支持母校的实例,指出学校对在校学生的关爱和支持,对培养学生感恩情怀,从而持续支持母校的重要性。他期待论坛主讲嘉宾和研讨嘉宾的真知灼见,也衷心希望以本次论坛为起点,各高校基金会同仁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使高校基金会拧成一股绳,助力社会公益发展。

  梅哲表示,上海是一座公益之城,具有历史悠久的慈善公益文化传承。面对疫情,上海138家慈善组织总捐赠收入达18.76亿元,其中,高校基金会捐赠收入5300万元,交大基金会捐赠1883.7万元,约占上海高校基金会捐赠收入的35.5%,排名第一。在支持社会抗疫的同时,在教育部的领导下,各高校还统筹经费资源,积极开拓校企合作渠道,自主设立应急专项资金,资助疫情防控关键技术攻关和临床研究。梅哲认为,随着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常态化阶段,高校基金会展现出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高端科研成果快速转化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必将进一步提升高校重大疾病防控与防治研究的科研攻关能力,进而提高我国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水平。后疫情时代,愿高校基金会进一步弘扬抗疫精神,用慈善之心造福民生。未来,民政部门将与各高校基金会携手共进,为增进民生福祉作出应有的贡献。

  赵路表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发展改革提出了新要求,也为我国高校基金会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实行由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接受社会捐赠的多渠道筹措经费的体制,总投入一直呈上升势头。今年,受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我国财政预算安排压力很大,在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大格局下,高校基金会始终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生力军。赵路指出,高校基金会通过吸纳社会资源,积极支持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在服务国家战略、回应社会需求等领域取得了可喜成果。特别是清华基金会、上海交大基金会等很多高校基金会,有很多好做法、新经验,值得相互借鉴学习。当前,疫情仍在世界肆虐,国际形势十分严峻复杂,这必然对我国高校基金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需要我们深刻认识新形势、新变化,主动应对,攻坚克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杨斌表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以第三次分配为收入分配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确立慈善等公益事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高校基金会行业应藉此充分借鉴国内外公益慈善组织发展经验,积极参与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的第三次分配制度,加强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他指出,在国内疫情最为严峻的时刻,高校基金会展现了作为社会组织的使命与担当,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当下“百年未有之变局”中,高校及其所代表的原始创新和人才培养能力,成为变动世界中的核心国家能力之一。杨斌说,高校基金会应该紧跟国家战略和学校部署,为基础和人才培养提供多元、创新和长期稳定的社会资源支持,在后疫情时代,为国家和社会供给更多“从0到1”的突破和创新型人才。

  杨斌表示,去年,以清华基金会成立25周年为契机,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高校基金会发展论坛。此时我们高校基金会站在行业发展和国家发展的历史交汇点上,再次相聚。他由衷希望论坛能够吸纳越来越多公益慈善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加入,交流经验,启发智慧,砥砺碰撞出行业发展的新思维新理念,做成中国教育公益慈善界的顶级活动。

  随后,清华基金会秘书长袁桅、上海交大基金会秘书长程骄杰、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作主旨发言。

  袁桅从资源筹募、项目管理、投资管理、抗疫时期的工作以及清华基金会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等方面,多维度介绍了清华基金会在过去一年的主要工作。袁桅特别分享了抗疫期间,清华基金会响应国家号召,设立“春风基金”支持大学科研抗疫,以及在万科企业股资产管理中心捐赠支持下,成立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的过程,指出企业用大笔资金支持高校的长远发展,本身是纯粹的公益行为,而高校基金会作为公益慈善组织,参与这一过程,对于企业的社会责任、使命,以及对企业的社会价值观定位,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袁桅指出,后疫情时代高校基金会面临共同的时代命运和机遇。希望业界同仁充分沟通交流,也希望相关政府部门出为高校基金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程骄杰表示,“后疫情时代”属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个阶段,越是面临大变局,越是要进行思考,并进行改变或创新,以适应时代变局之新要求。他认为,高校基金会募款空间及潜力巨大,必将对学校内涵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支持。高校公益慈善既要消除对“中国高校不缺钱”的误解,又要打消捐赠人“捐钱给大学干什么?”的疑惑。程骄杰建议,捐赠基金要逐步拓展到支持学校的教学、科研和技术转移活动上。此外,高校基金会保值增值投资活动要通过专业机构来实现好的回报,并做好风险控制,同时可以与大学技术转移活动形成好的耦合。最后,他指出,我们需要共同探索,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基金会发展之路。

  金锦萍表示,中国高校基金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用使命和担当来概括高校基金会“为什么存在?要做什么?达到什么目标?”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在如今快速变化发展的历史和社会现实中,保持高校基金会战略定力,把握机遇,实现突破。她还分享了高校基金会“善治”的八个标准、行为规范以及内部制度的建设等议题。她认为高校基金会未来可期,也期望政府部门能够为高校基金会的长远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扎根高校,同心抗疫’——高校基金会抗疫实践与思考”圆桌讨论环节由清华基金会副秘书长孙大鹏主持,参加讨论的高校基金会代表和行业专家分别分享了抗疫特殊时期不同高校应对疫情的经验和思考,生动诠释了高校基金会的专业责任与使命担当。

  “新形势下高校基金会筹资战略”圆桌讨论环节由上海交大基金会医学分会秘书长蔡伟主持,参加讨论的高校基金会代表分别从资源筹募、项目管理、投资收益、媒体传播等专业角度,结合自己所在高校的实例,介绍了筹款工作中的实践和思考。

  “高校基金会的社会经济角色发展”圆桌讨论环节由清华基金会副秘书长赵劲松主持,参加讨论的慈善行业基金会代表分别从慈善领域发展前瞻、高校基金会的独特作用、高校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服务社会等角度,结合自己所在基金会的实践项目,交流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

  张安胜在闭幕词中表示,疫情期间,国内高校基金会积极反应,携手共渡难关。疫情稳定后,基金会同仁稳扎稳打,克服困难,同步推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充分见证了人类精神所闪烁出的善良之光、人类智慧所激发出的澎湃之力。他希望在座高校基金会同仁能够凝心聚力,在充实的交流研讨中开拓新思路,收获新感悟,积蓄新力量。

  作为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品牌论坛活动,中国高校基金会发展论坛以“同道而行,功存教育”为主旨。2019年,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举办了第一届中国高校基金会发展论坛。来自国内高校基金会的百余名同行积极参与,就“高校基金会多元化筹资回顾探索”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2020年,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联合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基金会共同举办第二届论坛,共同搭建信息交流共享平台,共担后疫时代的使命责任。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